• 欢迎访问龙腾官网!龙腾国信是专业的工程审计和造价咨询公司,具有甲级造价资质的全过程造价事务所,业务涉及BIM项目设计,工程造价鉴定,预算编制,工程竣工结算,招标代理等。合作热线:李主任 158 7325 3255

房地产光鲜表面背后的危机:“唯规模论”的经

龙腾造价 l 2018-08-06 08:54:00

在“唯规模论”的年代,中国房地产行业飞驰电掣站在时代的风口。自201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步入有史以来最疯狂的一轮上涨,三年过去,房地产的迅速扩张,规模的不断扩大,多数房企在行业里迅速占据一席之地,最后,疯涨势头下的弊端也逐一显现。 

就如同一个车手都能明白的道理:过快的速度之下,再可靠的赛车都有可能暴露于失控的风险之中。同理,对于速度的迷恋也曾让无数企业家和商业帝国轰然倒塌。 

 

“思所以危则安矣,思所以乱则治矣,思所以亡则存矣。”当行业步入新一轮调整周期,是时候对过往的疯狂进行一番反思。 

 

01

施工进度赶不上销售速度

若说过去三年最让开发商们称道的数据是什么,那必然是“销售金额”无疑,因为在它的光环之下,其他数据都显得黯然失色。 

以亿翰智库的统计数据为例,2017年TOP100房企总销售金额74390亿元,较2016年TOP100房企的51618亿元同比增长44%。然而同期上市房企营业收入TOP100营收总额为3.35万亿元,同比上涨16%,且增速较2016年的28%明显下降。 

对于房地产商而言,在财务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,就开始通过经营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规模。就经营管理而言,很重要的就是加快周转,即提升施工进度以与销售进度相匹配,以实现资金的更快回流。因此,许多房子都将快速开发快速周转奉为制胜宝典之一。 

 

过去,万科曾经是以周转取胜的代表,而如今,这方面的标杆当数碧桂园。不过,随着该公司规模的扩大,局部区域和城市在追求速度的进程中逐渐暴露出意料之外的问题,尤其是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在建项目的生产安全事故问题。 

如果说事故是高周转扩张负面影响中的极致案例,那么快速扩张所带来的房屋质量低劣引发的维权事件,则是房地产行业当下的普遍现象。 

“最近两年地产的规模扩张让很多地产商都忽视了产品打造,很多新产品质量甚至没有之前好,其他行业的产品是一代一代升级,可是地产行业的产品却出现很多降级。”一位地产高管表示。 

事实上,在房地产企业内部最担心的时刻便是楼盘交付阶段,因为销售口的同事天花乱坠一番承诺后,到交付环节许多细节无从兑现,从而引发房企在业主中间的信任危机。 

 

02

杠杆扩张埋下财务安全隐患

作为最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,房地产在高速扩张的进程中,离不开资金方的支持和匹配。因此,在极致的经营杠杆之外,房企的财务杠杆往往也会用到极致,其资产负债率在行业规模扩张的同时不断上行,已经达到了2005年以来的最高点。 

 

数据显示,2017年A股136家上市房企负债合计超过6.58万亿元,同比增长34%,平均负债率达到79.1%。136家房企中,有35家资产负债率超过80%红线,占比接近26%。 

负债比率上升,房地产行业整体债务总额也水涨船高,偿债压力逐渐显现。而随着偿债高峰到来,新的融资青黄不接。也就是说,在外部融资环境收紧和市场下行的双重压力下,开发商手头宽裕的局面开始发生改变,很多企业都开始加速自己的周转和回款,现金流成为房企最大的痛点。 

恒大是打响降价促销第一弹的房企,早在今年3月,恒大就宣布将开始最高8.8折优惠的卖房活动。为了保证销售,恒大当时在内部实行“全民营销”,各个区域要求员工带自己的亲戚朋友参与看房。“这是恒大一贯的做法,一般资金吃紧就会选择降价促销,开始走量。”一位地产城市总评价。 

资金链的危机正悄然逼近,留在资金压力大的房企手中的牌已然不多。”但当下的宏观金融环境下,房企续借债务并不容易。多位金融人士表示,上述地产商因为较高负债,目前资方均持有谨慎态度,对于上述地产商而言再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加。

 

03

高增长背后潜藏的管理失控

房地产企业扩张的负面影响中,还有一个因素是容易被外界所忽略的,那便是企业内部管理问题。事实上,当市场急速狂奔之际,许多公司根本无暇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,从而导致乱象丛生。 

据悉,规模扩张过后,行业人才缺口巨大。每个地产商进入一个新城市,就开始疯狂招聘同行,可是目前主流房企合适的职业经理人有限,因此让招聘越来越难。 

专业人才不足必然导致公司许多环节业务水平的直线下降,但更让公司头痛的是,营销、投资条线人才流动巨大,进一步带来管理难度的增加,因为这两条线的寻租和贪腐空间最大。 

据了解,许多房企的内审部门都会查出营销条线侵吞公司财产,而且屡禁不止。不过,鉴于人才匮乏,即便是很多有污点的职业经理人,依旧可以换一家公司接着干。因为行业人才缺口大,即便是出现不良记录的职业经理人,很多地产商依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抢着录用。 

在行业过冬之际,企业会变得更加注重内功的修炼。也许,“唯规模论”已经畅行三载之后,终于走到了需要被修正的时间当口。